滚动快讯 此内容不存在 感冒药什么牌子好?小金牌的口碑怎么样? 全民抖商狼叔:玩抖商必备小知识 中秘传媒传统七项服务业务介绍 前菲律宾总统之子小马科斯助力VEDFUN威范发布会 中秘传媒邀请你上纽约时代广场路透屏纳斯达克大屏! 中秘传媒邀请你上纽约时代广场路透屏纳斯达克大屏! 北京闽创会看准2020厦门投洽会 中秘传媒:网红能红多久?有没有底线? 垃圾强制分类时代:呼叫小清,你还是可以做个一包全扔的懒人
 当前位置:新 闻
 
呼应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先生政纲,高敬德建议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
发布时间:2022-5-19 13:51:10  浏览次数:590

  作者:高敬德,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主席团成员、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指示,为香港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指明了方向。行政长官当选人李家超对习总书记指示深刻领会,在选举政纲“同为香港开新篇”中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和特点而制定的“塑造文化之都,推动创意经济”大举措中提出:“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综合发展艺术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软实力和‘香港品牌’,加快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让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引擎。”李家超站位高、看的远,政纲深得民心。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十分必要和重要,也正逢其时。

  打造“国际文化之都”,实际上就是构建“国际文化中心”,而构建“国际文化中心”,也就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二者是两位一体、一个目标的大举措。打造“国际文化之都”的目的是创造软实力和“香港品牌”,让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引擎,把香港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以发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促进香港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而构建“国际文化中心”之目的亦是增强软实力,把香港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之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文化地位和作用,使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龙头,拉动香港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发展。所以,这是两位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和带动香港经济社会民生发展。这也是香港最有机会、最有把握、最有速度能办成的事。

  一、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是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国际上普遍认可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但从来没有把香港看成是“国际文化之都”或“国际文化中心”。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香港的文化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灵活创新,反映香港人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演进和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港文化”风格。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香港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但由于香港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人们都忽略了这个现实。因此,为了把香港独具特色的文化都会城市的优势发掘出来,并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香港需要正式确立“国际文化之都”的定位,而且要努力尽快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全球瞩目的“国际文化中心”之世界级文化枢纽地位。这既是香港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于香港今后经济社会民生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大举措。

  二、为什么要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香港有何优势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呢?

  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就是说,中央高瞻远瞩,已关注到了香港具有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的优势。所以,我们要藉中央支持,尽快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这是确立香港国际文化大都会城市地位的需要,也是我们香港经济社会民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央和香港市民的希望所在。那么,我们香港到底有没有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的优势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认真归纳一下,香港具有如下十六个与文化息息相关的特有优势。

  第一、中西合璧的多元交汇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二、中西互融的法制社会价值香港所特有。

  第三、两文三语国际化教育模式香港所特有。

  第四、光辉灿烂的东方之珠美誉香港所特有。

  第五、享誉世界的美食之城和购物天堂香港所特有。

  第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和历史文物保育的完好完美香港所特有。

  第七、承载国际文化艺术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型场馆设施别具一格香港所特有。

  第八、以中华文化艺术品为主体的国际艺术品交易额名列世界前茅香港所特有。

  第九、武侠文化和粤剧艺术与影视业及动漫产业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对接的丰富多彩香港所特有。

  第十、中外混合的各国家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国际包容型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十一、广大港人投资商务遍布全世界的创业文化和旅游全球化的家庭观光文化香港所特有。

  第十二、广大港人吃苦耐劳努力拼博和乐业敬业勤业精业与勤俭持家的狮子山文化精神香港所特有。

  第十三、广大港人“和为贵”与“百善孝为先”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与传承的博大精深香港所特有。

  第十四、广大香港同胞具有悠久光荣历史传统的爱祖国爱香港爱故乡的文化精髓香港所特有。

  第十五、全球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集一身的国际大都会优势香港所特有。

  第十六、14亿人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740多万人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香港所特有。

  这些香港特有的国际上和内地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构成了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的良好基础和条件。香港只有创新打造出“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才能拉动香港经济社会民生深化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国际化优势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昂首阔步走在世界先进城市之前列。

  三、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对香港有什么好处呢?

  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到底对香港有哪些好处呢?总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十二个有利于香港的好处。

  第一、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具有重大政治意义。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完全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意义重大。

  一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需要,有利于促使香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和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二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是扩大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需要,有利于促进香港与世界先进文化艺术的对接及相互交融发展。

  三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是提升香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有利于在国际上讲好“香港故事”乃至“中国故事”发挥独特作用,大力提升中华文化辐射力。

  四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是促进香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有利于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融的国际文化大都会城市。

  第二、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社会效应。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社会效应强大。

  一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大幅提高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二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用中华文化认同促进香港人心回归,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三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大力吸收优秀国际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以提炼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香港特色”的本土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提高香港市民的文化素质,以缓解和平抑社会矛盾,促进香港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具有极大经济效益。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对香港经济民生发展拉动极大。

  一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拉动香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高香港城市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

  二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拉动香港创造出多元文化创意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促进香港经济的大发展。

  三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拉动香港民生深化发展,不仅可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还可有效有力地解决香港民生各类问题。

  四是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有利于拉动香港旅游产业及酒店、餐饮、商贸、航空、高铁、交通、物流等相关产业大发展,从而带动香港GDP上升,并为香港特区政府开辟新的税源。

  四、怎样才能尽快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呢?

  这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亦是我们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所需要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举措。建议要从诸多方面努力:

  第一、建议争取国家支持,在香港设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心”。香港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贯通中西文化的优势:一方面,香港不仅紧靠祖国内地,对于获取中国的资讯,有近水楼台之利,而且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熟悉中国内地情况,报道中国新闻的时效性及解读中国资讯的准确性,绝非海外媒介所能相比;另一方面,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深谙国际媒介的运作,在文化观念、新闻的切入点、包装手法以及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等方面,更容易与海外接轨。香港作为国际信息枢纽,有超过80家国际传媒机构设办事处,18个持牌卫星电视广播机构,为亚太地区观众提供200条电视频道。所以,在香港设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使香港当好“一带一路”超级联络人的角色,可以更好地借用外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发挥香港「一国两制」和中西文化多元交汇及国际资讯枢纽的优势,所以,必须争取国家支持在香港设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心”,既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地,又对香港的国民教育提供实质有效的支持。

  第二、建议运用好西九龙现代文化设施,为香港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之都”提供可靠保障。耗资巨大的西九龙文化设施具世界一流水平,是香港文化枢纽。建议西九龙文化中心要为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实现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目标”,做好各项全球性、国际性、全国性大型文化盛事的保障工作。同时,用好香港艺团和文化馆、博物馆,更积极向外运营和开展文化活动,打造国家级文物及艺术品展览等更多文化盛事,以优质节目内容提升对外推广力量。要善用社会资源,鼓励工商界积极参与对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投资,透过多媒体宣传推广文化艺术活动和节目。亦建议设立“香港文化日”,在香港社会和国际上大力营造“文化至上”氛围,让香港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充分体验香港独特文化。

  第三、建议由香港特区政府持续不断的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华文化国际论坛”暨“中华文化博览会”,并举办“国际文化产品交易会”,“国际图书展览会”,扩大香港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为了面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以“官办民助”方式,一年一届、坚持不懈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华文化国际论坛”暨“中华文化博览会”,并举办“国际文化产品交易会”,“国际图书展览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使香港文化会展产业第一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港元、第三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第五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港元,乃至第十年交易额达到万亿港元以上。把中华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在香港充分展示,以发挥香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际文化艺术的极大鼓舞性、拉动性作用,充分体现香港的“国际文化之都”优势,以提升“国际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建议持久举办世界级优秀戏剧文化艺术大竞赛奖项,以及大汇演活动,打造国际文化之都。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以“民办官助”方式,支持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响誉全球的“国际剧协”(拥有117个国家会员单位)在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举办一年一届、每届三个月、持久系列化弘扬国际优秀戏剧文化艺术的类似全球级“奥斯卡金奖”有关国家参与的世界优秀戏剧文化艺术大竞赛奖项,以及高雅文化大众化、欣赏性、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戏剧大汇演活动。一方面向全世界弘扬国际优秀戏剧文化艺术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提升香港在世界戏剧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为把香港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全球瞩目的“国际文化中心”而努力。

  第五、建议长久举办全球性中华文化大奖活动,持续不断地弘扬中华文化。建议运用香港中华文化总会所属的“香港中华文化院”,以“民办官助”的方式,一年一届坚持不懈地长期举办全球性中华文化大奖活动。一是设立全球性“中华文化泰斗奖”;二是设立全球性“中华文化杰出名人奖”;三是设立全球性“弘扬中华文化卓越贡献奖”;四是设立全球性“中华文化院士奖、博士奖”;五是设立全球性“中华文化青少年才俊奖”,以此创新并评定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类似“诺贝尔奖”的全球级大奖,大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香港的国际文化地位和幅射力、影响力,充分发挥香港“国际文化之都”在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作用。

  第六、建议争取把“世界文化组织”永久性总部设到香港,以形成香港为“国际文化之都”的新格局,扩大香港“国际文化中心”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10多年前,联合国筹划设立“世界文化组织”,以协调和统筹世界文化事务,已有100多个国家表态愿加入该组织设立办事机构。这为香港抢占世界文化制高点提供了宝贵机遇。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争取把“世界文化组织”永久性总部设到香港。“世界文化组织”将举办世界最高级别的“国家元首文化峰会”、“政府首脑文化工作会议”、“部长级文化事务会议”。着力打造“世界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世界文化产业高级论坛”、“世界知名文化企业家圆桌会议”等。同时,“世界文化组织”将按世界文化艺术属性分门别类打造类似“奥运会”式的每三年举办一届、设立200多块金牌奖、最具规模的“世界文化艺术大竞技盛宴”,既“文竞会”(世界文化艺术竞技大会),强力拉动香港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产业大发展。还要设立“世界文化日”,使香港成为享誉世界、名符其实的“国际文化之都”,以充分发挥“国际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七、建议连续举办“香港美食文化节”暨“美食品鉴会”,大力吸引全球旅客到香港吃美食、品美味、观美景、渡美假,充分享受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时,把香港美食文化打造成为大文化新业态,并拉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举办“香港美食文化节”,将可以大大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性文化大都市的魅力。“吃”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征之一。虽然吃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可是全世界尚无刻意规划的以“吃”和“美食文化”为主题而名满天下的大型美食区域和使人流连忘返的“大型节庆”活动。当“香港美食文化节”成为第一个规模宏大、名满天下的“美食文化”景观时,易于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和全球受众的憧憬,具有迅速传播、迅速扩大知名度的巨大机遇,能够激发天下人来这里“吃、游、娱”等综合消费的欲求。当“香港美食文化节”将中国八大名菜系、地方菜系、民族菜系和外国菜系引入香港之后,一定会对香港的美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美食文化融汇互渗的过程中,以及与外国饮食文化交融碰撞中将可能产生出其不意的“裂变”效应,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食文化成就。而这种市场氛围,正是吸引客源的魅力之一。在中国美食文化地图上,香港一直雄踞一方。香港地域美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中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难于复制难于重现的,“香港美食文化节”将因此成为世界级绝品,而绝品的魅力,一般都可以转化为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为了保证在未来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稳操胜券,香港需要一张独领风骚的王牌。如果上天没有赋予这张王牌,我们就要打造一张王牌。“香港美食文化节”就是一张符号感超强、能量超强、吸引力超强的王牌。它必将是飘扬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的一面大文化产业旗帜。“香港美食文化节”可以将美食文化转化为强大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从而强化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之都的国际文化中心地位。所以,这是香港打造“香港美食文化节”暨“美食品鉴会”的天赐良机。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以“民办官助”方式,划出一块地方构建“香港美食文化节”暨“美食品鉴会”的中心区,坚持每年一届、每届四个月、连续举办“香港美食文化节”暨“美食品鉴会”。该活动要“求大、求全、求名、求品牌、求中国风情”,突出主体、突出重点,达到“食游结合、食会结合、食娱结合、食演结合、食购结合”,大力吸引全球游客到香港吃美食、品美味、观美景、渡美假,充分享受香港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时,藉此把香港美食文化加以变革,利用“炒菜机”等新技术革命,开辟中餐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符合大部分人群味蕾的美食制作新路子,以把香港美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并拉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第八、建议长期举办“世界名酒博览会”和“中国名茶鉴赏会”, 把香港构建为弘扬世界名酒文化的中心和弘扬中国名茶文化的中心,并使香港成为世界级名酒营销中心和中国名茶营销中心。酒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具体体现方式。世界名酒品类繁多,中国名茶品牌众多,这两者都是人们离不开的日常性生活型文化,全球市场巨大。香港虽不产酒、也不产茶,但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良好条件,且正在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故为配合“香港美食文化节”,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以“民办官助”方式,每年一届、长期举办“世界名酒博览会”和“中国名茶鉴赏会”,给予税率优惠,并评选每届的名品类“世界级金牌美酒”和名品牌“中国金牌名茶”,逐渐把“世界名酒博览会”和“中国名茶鉴赏会”办成全球性大品牌,不仅把香港构建为世界名酒文化的中心和中国名茶文化的中心,还要把香港打造成为千亿级、万亿级世界名酒集散地与营销中心;中国名茶集散地与营销中心,使该两大产业成为香港会展经济的新文化业态。

  第九、建议大力支持香港中华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和国际艺术品交易产业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直接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以香港为窗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华文化艺术品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实物载体,在文化艺术传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发挥香港中华文化总会所属“香港中华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作用,是香港特区政府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与重要途径及手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为国家、为香港梳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重任。作为我国对外重要窗口的香港,文化地位举足轻重。香港特殊地位需要建立起香港的文化核心价值。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香港中华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发展,将其办成常年性线上线下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同时,大力鼓励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性艺术品交易机构全力拓展中华文化艺术品为主的国际艺术品交易发展,以打造千亿级的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产业,以文会友、以文交友,扩大中华文化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

  第十、建议设立“动漫产业基地、游戏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和“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集群化、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巨大,前景无限。但香港文化产业目前状况是散、小、少,要下大力气才能做大做强做优。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规划出适当的土地和厂房、场地设施,设立“香港动漫产业基地”、“游戏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和“文创产业园区”。各产业基地和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和需要,出台各项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类扶持文创企业发展基金和给予优惠税率,大力扶持进入各产业基地和园区的文创企业发展。特别要协助动漫、网络游戏企业打通进入内地市场的通道和国际版权局对产品的审批。要利用好清水湾电视城和邵氏影城、亚洲电视等现有场所、设施办好“香港影视产业基地”。各产业基地和园区要特别为香港大学生和青年进行文化创业量身定制出特殊优惠政策,鼓励青年向上流动。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力争3至5年培育出一批千万级、亿级、十亿级、百亿级文创企业,进而在5年内打造成千亿级文创产业集群;10年内使香港大文化产业达到万亿级,成为拉动香港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的龙头产业。

  第十一、建议设立文创产业与金融产业相对接,产融结合的元宇宙、区块链等国际化数字新文创产业中心。数字经济是经济深化发展的新引擎,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抢抓全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机遇,推动香港数字化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设立与金融产业相对接,建设产融结合的元宇宙、区块链文创产业平台,打造集互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版权运营、数字化产品输出为一体的香港国际化数字新文创中心。大力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数字化的百亿级、千亿级大型文创企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创企业发展。

  第十二、建议大力支持内地文创供应链企业与文创消费金融总部落地香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新步伐,推动香港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非常重要。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制定政策,大力支持内地大型文创供应链企业为香港文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链、强链、补链、延链,使香港文创数字经济产业链接金融产业升级立竿见影,以引进若干家产业化、规模化、价值链高端化的内地文创供应链企业与文创消费金融总部落户香港,打造香港千亿级乃至万亿级新产业、新动能。

  第十三、 建议鼓励香港中资企业及内地资金投资香港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势在必行,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香港中资企业及内地资金更多投入香港的动漫业、游戏业、新媒体业、影视业、戏曲业、音乐产业、出版业、图书馆、文化馆、博览馆业,包括投资香港的电影院、戏院、剧院等,特别是投入动漫、游戏、电脑设计、新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占领国际市场,更好弘扬中华文化。

  第十四、建议加强与内地文化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凝聚香港更强文化动力。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尤其用好内地在中华文物藏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资源,要充分利用CEPA机遇,开拓内地文化产业市场,设立与内地相关部门合作的工作小组,积极解决香港业界进入内地市场的“大小门”放开等问题,排除在内地经营的政策障碍,透过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凝聚更强艺术文化动力。

  第十五、建议积极引进外国全球性知名文创企业落户香港, 带动香港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外国许多超大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而且对艺术文创产业方面投资巨大。为此,建议香港特区政府需针对那些文创产业投资大、拉动强、发展好的外国大企业有目的和选择性的招商引资,把他们手中独占鳌头的文创产业吸引到香港来,积极推动香港艺术文创产业的大发展。

  第十六、建议把体育产业列为大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产业,由香港特区政府主办“香港体育产业投资洽谈会”暨“国际体育运动品特展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弘扬体育文化。文化是体育的摇篮和根基,体育是文化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形式。体育不仅是运动,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变化和运动项目、内容、模式转变,体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伟大结晶,又是人们崇尚健康的依赖和寄托。从历史发展来看,文体旅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把体育产业列为大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来重视,由特区政府主办“香港体育产业投资洽谈会”暨“国际体育运动品特展会”。积极引进国际奥委会专业机构、引进国际各类体育赛事、引进国内外体育院校、引进国内外体育科技、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企业、引进国内外体育运动产品、引进国内外体育保健品、引进国内外体育精英人才。积极制造赛事“热点”和招商引资“亮点”,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和发展体育产业。

  第十七、建议设立“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实施创新驱动,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体育产业。秉承“推动体育进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宗旨,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出台扶持政策,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创新与运动健康协调发展,推动体育运动产品及衍生保健产品国际化进程。科技园区要根据香港特点,开创“一园多中心、一园多门类、一园多场馆”的新模式。充分利用香港各类体育项目场馆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大数据实现体育科技园区智慧场馆运营,以场馆为依托构建全体育产业链,打造全国一流、业界领先的场馆综合利用和运营服务体系。要坚持文体旅融合发展,“以文化凝练品牌、以体育提升形象、以旅游扩大发展”,打造原创运动项目新IP的发展理念,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创造文体旅特色产品,引领香港乃至我国文体旅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打造集体育产业发展、体育文化展示、体育标准制定、体育知识产权、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保健疗养、体育膳食体验、体育科技产品、体育保健品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市场交易、人才定向培养,以及体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体育全链条产业,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力争5年建成千亿级以上的产业,不仅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体育产业的引领者,中国体育产业科技兴产的带动者,向着世界一流体育产业科技园的目标迈进,还将促进和推动香港乃至全国体育产业国际化大发展。

  第十八、建议抢抓机遇激励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设立“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基地”,拉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促进香港“国际文化之都”的生成。奥运电子竞技是一项对抗性的奥运会体育项目,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了人与人对抗、人与机器对抗、机器与机器对抗,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被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明年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已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电子竞技已作为奥运会体育项目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登场。奥运电子竞技核心在人,理念是奥运精神,关键在实现竞技功能的穿戴式智能设备,使人能够在计算机和网络甚至人体感应技术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的处理信息,将人的意志进行智能化延伸,实现体外升级进化。奥运电子竞技具有感染性、传播性、经济性和带动性的特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震撼力、穿透力、社会与产业拉动力。我国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都发文,明确要规范和支持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包括奥运电子竞技核心赛事产业、奥运电子竞技生态产业两大产业板块:奥运电子竞技核心赛事产业主要是以奥运电子竞技赛事为主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包括上游奥运电子竞技游戏研运商及穿戴设备制造商、中游奥运电子竞技赛事运营方及俱乐部、下游奥运电子竞技直播平台等行业;奥运电子竞技生态产业则主要是服务于奥运电子竞技核心赛事的相关产业链,包括奥运电子竞技直播、奥运电子竞技内容制作、奥运电子竞技大数据、奥运电子竞技场馆、奥运电子竞技竞猜等相关产业链。新冠疫情前的2017年全球电子竞技观看爱好者1.91亿人,电子竞技观众1.94亿人,全球市场收入1160亿美元,估计巴黎奥运会后,将引发全球性中、青、少年大力参与的爆炸性增长,未来10年全球市场约10万亿美元,发展空间巨大。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设立“奥运电子竞技产业基地”,抢先在香港发展奥运电子竞技产业。激励将奥运电子竞技比赛、解说、培训、资格认证、硬件研发生产、软件改造升级、数据分析等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的奥运电子竞技产业链,使每一位从业者尤其是立志投身奥运电子竞技产业的青年都可以得到专业产业技能培训,找到向上流动的相应工作岗位。我们要以奥运电子竞技产业为依托、以奥运电子竞技穿戴设备制造为拉动、以奥运电子竞技赛事为抓手、以奥运电子竞技培训为触角、以奥运电子竞技竞猜为吸引,致力于在香港率先进行全球性奥运电子竞技体育娱乐生态大开发,打造千亿级乃至万亿级产业,极大的促进香港“国际文化之都”生成,以大力发挥“国际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十九、建议全力支持资本市场为文创企业股票上市大开绿灯和给予特殊优惠政策。香港证券市场为全球所公认,但创业板市场不尽人意而无人问津。随着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也要与时俱进,为此而提供优质服务。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为实现“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而大开绿灯,要求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专门为中小型科创企业和文创企业制定上市板块或规则,以刺激香港中小型科创、文创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扩大发展。

  第二十、建议充分利用闲置学校、活化工厂大厦等场地设施,支持文化社团、文创企业设立文化创意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目前,香港有闲置学校约180多家,更有许多工厂大厦可以活化利用,建议特区政府把一些适宜文创产业发展的闲置学校拿出來和活化一些工厂大厦作为文化社团、文创企业设立文化创意中心,以全方位、多角度、多举措,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形成一批百万级、千万级小微型集群性文创企业。

  第二十一、建议放权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和十八区民间社团担当推广文化艺术更重要角色。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改革地方行政,放权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和十八区民间社团,担当推广文化艺术更重要的积极角色。更有效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文化香港、人人文化”的风气。发扬地区文化色彩,鼓励具规模及水平的民间艺团多到各区义务巡回演出,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更佳的文化生活服务。

  第二十二、建议珍惜香港历史建筑,加强活化保护,融入香港社区。汲取主教山配水库和油麻地配水库获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的经验,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订立指引及决策机制,鼓励民间参与发掘和报告重要历史建筑物或建筑群。同时,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物或建筑群、街道和特色小区,在城市规划大纲图上列为特定类别,依据法例加以活化保护,协助减少观赏障碍,让历史建筑物寻找新用途,发挥新的社会功能,让历史建筑更好融入香港社区。

  第二十三、建议更好发挥香港各大院校及内地院校培养香港文化艺术人才的作用。同时,支持中、小学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加强青少年文化艺术培养。青少年是香港乃至国家的未来和明日之星,应下大力气加以培养和支持青年积极向上流动。香港培养演艺人才的院校主要是香港演艺学院,招生能力有限。青年演艺人才培养过于本土化,对香港未来的文化艺术队伍建设不利,也影响青年向上流动。香港各大院校应拓展文化艺术系,扩大招生范围。内地艺术院校优势很大,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要努力促使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及中国传媒大学等名校尽量扩大在香港的招生,帮助香港培养文化艺术人才,这对在香港建设一支与国际文化艺术市场相对接的具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德才兼备的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具有战略意义。内地其他名校也应扩大在香港的招生,为香港培养各方面的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同时,支持香港中、小学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加强青少年文化艺术培养。中、小学校是承传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应扩阔校内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强化文化艺术师资,增加学生文化体验活动,结合课程与课外活动让学生的文化艺术能力多元发展。建议成立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育中心”,让不同阶层青少年接受多元艺术培训,包括向学生提供资助,鼓励学生欣赏更多文化表演等。

  第二十四、建议放宽政策支持内地有成就的文化艺术人才来香港发展。香港非常缺乏舞蹈、非流行音乐、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编导、美术等方面的人才。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检讨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引进条件,吸引更多内地有成就的文化艺术人才来香港发展,包括从事表演、编导、教学等工作。

  第二十五、建议制定文化艺术考级标准和完善职级技术评定与职业专业证书认证等关键性制度及措施。香港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艺术各门类考级标准和职级技术评定与职业专业证书认证等制度及措施,这不仅不能使香港文化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接轨,也不能与内地文化艺术相对接,直接影响香港文化艺术人才创造的工作成就、人才脱颖而出、就业等事宜,更直接制约了香港文化艺术事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此,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按照香港文化艺术分门别类制定考核标准和完善职级技术评定与证书认证等制度及措施,以极大的刺激香港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香港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而集聚优势。

  第二十六、建议设立“香港文化知识产权中心”,便利文化艺术知识产权登记、注册、产权认证和保护、产权交易等,支持文化艺术人才和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把所创作的作品变为商品价值化。香港很多文化艺术人才创作了大量国内外认同的文化作品,香港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也有很多文化创意作品和新发明。建议专门设立“香港文化知识产权中心”,以区块链新方式,实现可溯源不可篡改,便利文化知识产权登记、注册、产权认证和保护、产权交易等。香港文化艺术人才荟萃,但专业院团等机构较少,主要以民间社团为主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很难把创作的作品进行商品价值化。香港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的文创作品和新发明也很难商品价值化。故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支持与帮助香港文化艺术人才和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少年把所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透过某种商业机制转变为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商品,使文化艺术人才早日富起来、强起来,使青少年实现梦想,以增强中华文化的拉动性作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香港文化新局面。

  第二十七、建议密切与中阿卫视合作,使香港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中心,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阿卫视是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的国家级卫星电视台,于2017年5月获得中国外交部批准,在中国设立常驻新闻机构“中阿卫视中国新闻中心”,是传统丝绸之路上唯一中外合资的卫星电视台,覆盖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近5亿人口。中阿卫视北京机构被中央宣传部、商务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五部委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阿卫视致力于传播中阿两地文化,建立新闻资讯、人文科技、商贸交流的媒介平台,采用“网台联动”、“星网结合”的方式,将卫星电视的公信力与互联网的传播力有机结合,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阿故事、传播两地声音,担纲中阿民心相通、贸易互通的桥梁和纽带。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官方、民间机构密切与中阿卫视合作,使香港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中心,大力推动香港与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及商贸合作。

  第二十八、建议专门扶持尽快复办具有65年历史的亚洲电视实行重大变革后全面播出。亚洲电视具有65年历史,品牌既大又好,深受广大香港市民和内地民众、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喜爱,香港社会对其停播都深感可惜。建议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扶持尽快复办亚洲电视,恢复亚洲电视的免费电视牌照和在内地落地等相关事宜。

  亚洲电视进行重大变革复播后,将用粤语、国语、英语播出。相对内地和国际,香港网络新媒体是个死角,属于未开发的洼地。亚视须将传统电视节目与网络自媒体、融媒体对接,线下与线上对接,利用好互联网,力争打造一个香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抖音”式的网络大平台,增强广大港人尤其是中青年和少年的“粘性”,成为他们“离不开、舍不下、天天想、时时看”的新媒体,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同时,亚洲电视将立足香港、面向2300多万人的台湾、面向1亿人群的海外华人、面向对亚视情有独钟的6.5亿人群的东南亚各国、面向5亿人群的西亚北非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面向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努力把香港建设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中心和主阵地,着力传播香港乃至中国好声音,讲好香港乃至中国故事。

  第二十九、建议专项支持已注册的“香港京剧院”发展“国粹”文化艺术。京剧是“国粹”,鉴于粤、港、澳、台四地还没有京剧院,从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的角度出发,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已注册的具有专业性、职业型、高水准的“香港京剧院”发展,着力在粤、港、澳、台地区大力弘扬国粹文化艺术。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和独特的文化优势,已具备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的基础、条件和竞争能力。也最有把握在李家超先生第一个行政长官任期5年内尽快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打造“国际文化之都”, 构建“国际文化中心”,是香港特区“发现新亮点、制造新热点、疏通堵塞点、创新增长点”的大举措;是国家对外开放、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之需与必然选择。打造“国际文化之都”,构建“国际文化中心”要有目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实现目标”。所以,李家超先生就任行政长官后,在领导香港特区政府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尤其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全球认可的香港现已有的“三个国际中心”基础上,再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国际文化中心”,而使香港成为全球认可的“四个国际中心”,就是李家超先生和所领导的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市民的极大贡献!更是对国家、对香港最大最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最大贡献!所以,香港需要在国际文化城市定位的大前提下,充分提升和发挥香港大文化优势,同为香港开新篇,为把香港尽快打造成“国际文化之都”,构建为全球瞩目的“国际文化中心”而努力。

 

      

上一篇: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茶日暨第二届世界茶派克(APEC)峰会盛大召开
下一篇: 完美生活伴侣—三星GALAXY S4集诸多创新功能国内首发

 
推荐资讯
· 甲骨文联席CEO赫德去世享年62岁
· 南北汛期严重,盾牌温馨提示防护安全
· 双胞胎面临宫内窒息 远东
· 【网库公益】别拦我!前面是最美稻乡
· 中韩歌手许千千发布动漫专辑“开个唱
· 长征唐卡八月起亮相赣、贵、甘、川、
· 2016年是面膜市场迅猛发展的高峰
· 值!花几百万也要做的广告
· 消防进邦加 全体齐动员&
· 张宇后弦王思远空降南昌 
 
相关资讯
· 小豹充充助力双碳目标 实
· 2024油烟净化器十大品牌
· 汾州汇俱乐部与麒麟象集团正式签约长
· 怎么上微博热搜?
· “花开盛世”2024中国牡丹之都(
· 排了么集团中视艺术春晚盛大开幕
· 与共富生态携手同行 佑峰
· “中国山水看九江”全球学子“追浔”
· 暖玛士石墨烯地暖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
· 2023赣州冬季嘉年华精彩开幕&n
 
联系我们
 
江西品牌网编辑部
客服QQ:840573529
业务咨询电话:010-52487360
QQ:593634808
投稿、投诉邮箱:lucky.27@126.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品牌通介绍 品牌通项目详细介绍 随机投稿 网编人员 网编招聘 网站合作
Copyright 2003-2010 品牌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0773号-11